嚴 冰 洪銘楷 梅鈿梓
開幕式展板。受訪者供圖
8月15日,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,“烽火鐵道——抗戰時期的中國鐵路”專題展,在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成功舉辦開展式。八十年前,列車在戰火烽煙中轟鳴;八十年后,人們走進展館,在斑駁的機車與各式老物件前,回顧鐵道上的抗戰歲月。
“抗戰必勝,此橋必復”
“1933年,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臨危受命,主持修建錢塘江大橋。”講解員向觀眾介紹。水流湍急、淤泥濕滑,施工條件艱險,茅以升歷經四載,終于在1937年9月26日將大橋建成。
錢塘江大橋是中國人自行設計、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、公路兩用橋,標志著民族工程技術邁出關鍵一步。然而,這份喜悅僅僅持續了兩個月。1937年冬,侵華日軍的戰火逼近杭州灣。“大橋是貫通滬寧、滬杭甬、浙贛三條鐵路的交通樞紐,一旦失守,后方危在旦夕。原本為運輸物資、支援前線而建的大橋,反而可能成為侵略者的工具。”講解員繼續說。
茅以升在民族存亡的關頭,毅然作出決定:炸橋。1937年12月23日,茅以升忍痛下令引爆炸藥,隨著一聲巨響,鐵橋斷裂,江水翻涌。他悲憤地寫下八個大字:“抗戰必勝,此橋必復”。
抗戰勝利后,茅以升重返杭州再建大橋。直至1953年,錢塘江大橋全部修復完成,他“不復原橋不丈夫”的誓言終于兌現。
鐵道不僅是鋼軌與枕木的結合,更是民族抗爭的見證。無論是修建大橋以連通交通,還是在危急關頭炸毀以阻敵前行,每一次行動都彰顯了鐵路人在國家存亡時的果敢與擔當。
那些鮮為人知的鐵道游擊隊故事
“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,唱起那動人的歌謠。”沿著展廳繼續前行,電影《鐵道游擊隊》插曲從展廳傳來。唱歌的人是潘福安,山東省棗莊鐵道游擊隊展覽館館長。今年他已73歲,頭發花白,眼神卻依舊明亮,在展板前生動講述著鐵道游擊隊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。
“電影《鐵道游擊隊》的部隊原型就在山東棗莊。”潘福安開口,拋出問題:“你們知道電影中的大隊長為什么叫劉洪?女主人公芳林嫂的名字從何而來?”他隨后解釋:“‘劉洪’實際取自兩位英雄:鐵道游擊隊首任大隊長洪振海和繼任大隊長劉金山;‘芳林嫂’則融合了劉桂清、黃學英、郝貞三位英雄的事跡。電影中的幾位主人公,其實是鐵道游擊隊眾多無名英雄的縮影,他們在槍林彈雨里拆鐵軌、截火車,用生命為勝利開路。”
為配合“烽火鐵道——抗戰時期的中國鐵路”專題展的開幕,潘福安帶來了一場鐵路抗戰專題講座。他從洪振海、劉金山等鐵路英雄的事跡講起,逐步引出鐵道游擊隊“飛車劫機槍”“斷敵交通通訊”的作戰故事,真實再現了他們機智果敢的戰斗場景。講述中既有成功殲敵的振奮時刻,也有流血犧牲的悲壯瞬間。
這場講座在今年7月新開放的中國高速鐵路展廳舉行。展廳內,銀白色的高鐵模型在燈光下閃閃發亮,電子屏上“八縱八橫”高鐵網連接起全國各地。兩座展廳相距幾十米,內容卻相隔八十年的光陰,從過去的鐵路抗戰到如今的高鐵飛馳,鐵道不僅是運輸的通道,也是時代發展的見證。